【八里河文化】

歪嘴井

发布日期:2010-06-07  浏览次数:45502

  颍上县八里河和清凉寺,两处各有一眼歪嘴井。一提起歪嘴井,人们都能侃得云天雾地,神乎其神。虽带有传奇色彩,但也确有其事。井歪了是事实,不仅民间有传说,而且还有好多人目睹过。据说这两眼井都与朱元璋有关。

  现在单说八里河这眼歪嘴井吧。

  一九六四年,天大旱,庄稼被干得点火便着,八里河底珠水难找,裂纹纵横,农民们为了找水源,到处打井,当村民黄继先发现一眼歪嘴井时,感到十分欣慰,掘开浮土井水清澈,汩汩上冒,再挖更是清泉上涌,他并不知此井的来历。直到老年人叙述了井的传说,方知底细。

  歪嘴井位于胜天圩内,白雀寺的东边,即现在的渔民新村的西北角。建于东汉末年。它的构造是八卦形,全由花纹汉砖扣合而成,上有石条压过,构造讲究,外形美观,并有井绳磨的深沟,井水很浅,人们也不便拆卸。它的原始面貌,是堂堂正正,规规矩矩的一眼古井。后来成为歪嘴井了,这就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很多。据说他出世后,就昼夜啼哭,感到世间不平。他的他样朱世珍焦急万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就协同夫人到皇觉寺祷告神明,保佑四儿安稳无灾。第二天,小元璋果然平安吃奶,不再啼哭。待到周岁,朱氏夫妇携儿进入皇觉寺,设祭还愿,并将元璋送入寺院,成了禅门弟子,禅名元龙。从此以后,元龙经常到皇觉寺玩耍,由于元龙相貌堂堂,奇骨贯顶,身材魁梧,聪明伶俐,颇得长老喜爱,便把文字约略指授,他竟过目便知,入耳即熟,聪颖过人,到十岁左右,元龙已通晓了不少古今文字。

  元至正四年(1344年),凤阳一带闹饥荒,朱世珍四个儿子都给人帮了工,元璋被送到当地财主刘大秀家放牛。此时,他经常与村童角斗,惹事生非,因此,刘家不久就将元璋送回家了。

  灾荒过后,瘟疫流行,元璋的父母由于操劳过度,染病后想继去世,不久哥哥也都患病夭亡。十几岁的元璋孤苦零丁,走投无路,就投入皇觉寺,剃度为僧,拜长老为师,做了僧徒。元龙这个法名在皇觉寺内外更加响亮。可是,时间不长,长老圆寂,寺内租粮无着,况又无主,僧人大多散去,当然元龙也在其中了。

  元龙携了包袱被褥,托了钵盂,开始了云游四方。每天都是风餐露宿,随外募食。由于整日奔波,腹饥难忍,口渴难熬,四肢乏力,说不尽的困苦,讲不完的艰难。冬迂朝阳避风处,就势休息;夏见青草茵茵,风和气爽的田埂,便酣睡一时。有时梦见紫衣人陪伴左右,渴了便有生梨在手,饿了枕边有蒸饼充饥,在模糊中度过数日,居然感到身不乏力,腹无饥饿,云游了合肥、芜湖、黄山等各地名山大川。了解了风土人情。而后又游皖北和豫东地区。特别是到颍、亳二州时,看到田园荒芜,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劳役繁重,深感同情。当走到颍上知有白雀寺和清凉寺时,决意要到二寺拜佛求助。正当夏日炎炎,元龙甚感劳累口渴,当走到柳沟镇东头发现一口古井,就取来麻叶,系麻叶打水解渴,但因井水很深,打水困难,元龙口渴难忍,于是就敲响钵盂,口念“阿弥佗佛,井王爷恩典,井水浅些,记我喝口水吧?”不多一时,井水果然徐徐上升,元龙喝到了甘甜可口的井水。后又到白角寺,与僧友共念佛经,与第老切磋佛事。不几日,元在就转向清凉寺了。而这井水就永远浅下来了。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颍上起义,名为红巾军。第二年元军怕寺庙里的和尚充当起义军的探子,所以见了庙宇就烧。这时元龙无处栖身,就离开了徒皇觉寺,结束了僧人生活,投奔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在军旅生活中,他勇猛善战,颇得郭子兴器重。后来命他为总兵官,指挥作战。由于义军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极力争夺地盘,往往发生两军冲突,自相残杀,而孙德崖几次加害朱元璋,都被郭子兴等人解救了。这时朱元璋听讲刘福通的起义军在颍上,很想联略刘福通与其他义军抗衡。于是,他就亲自带领人马,由和州出发,直奔颍上。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时节,加之久旱不雨,天气仍然炎热。元璋走得人困马乏,进入颍上地界时,已日暮西山了,他们还是坚持前进。因形势紧张,不得不尽早和刘福通取得联系。就这样一直走到天亮。朱元璋看看已到当年作游僧时住过的白雀寺,就命将士在此住上。可是,白雀寺已被大火焚烧,无一僧徙。元璋安排好食宿,三年前在此饮水的趣事又浮现在眼前,使他不得不前往井边探视,于是,便骑马驱至,刚到井边战马咴咴叫了两声,然后,前蹄乱扒,执意饮水,元璋无耐,只好念动佛语并说:“井王爷!徒儿和战马为了解救百姓危难,路过此地,战马执意饮水,请井王爷将井歪一下,让战马饮水,等到胜利后一定供奉。”说罢,此井果然徐徐倾斜,战马喝到了清冽的井水,从此,这井就成了歪嘴井了。

  朱元璋两次路过此井饮水,给后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传奇故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