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区信息】

新颍上阔步走来

发布日期:2007-10-27  浏览次数:7309

党的十七大刚刚闭幕,笔者来到位于淮河岸边的颍上县采访,听到最多的是这样的声音:奋发进取,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率先崛起、进入“十强”;构建“有活力、有实力、有魅力”的和谐新颍上;让颍上人民真正过上“有价值、有尊严、有体面”的美好日子……

    一张张充满激情的笑脸,一个个火热的建设场景,一组组催人振奋的发展数字,让人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新的颍上已阔步向我们走来。

    曾几何时,颍上一直是贫穷的代名词,多少年来,这片土地不断地遭受着水灾、旱灾、蝗灾、病灾的侵袭,一次一次的践踏和折磨,让本来就贫穷的土地和人民苦不堪言,落后、愚昧、贫穷就像一道道阴影,久久地挥之不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的浪潮推动下,全县的发展出现了较好的势头。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改革的力度较小,城乡产业、就业、稳定等矛盾比较突出,造成了全县经济总量低、效益低、质量差、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这些,都大大地制约了当时全县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颍上县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以“农业为本、工业强县、发展三产、推动进步”的发展规划,使颍上县迈上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县域经济水平得到迅猛提升。

    该县首先以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为目标,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的进程,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和菜、林、果、棉、桑等特色农业,一批标准化、现代化的水产、畜牧、农产品种养示范基地逐步建成,全县2006年仅粮食生产总量就创造出了93.3万吨的历史新高,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即将变成一个全新发展的农业强县。与此同时,全县以创建“全国旅游经济强县”为目标,以人文生态、淮北水乡为主题,以绿色环保为特色,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相继建成了八里河、迪沟两个“国家4A级”风景区,不仅打造了“平原旅游县”的品牌,提升了颍上的品位和知名度,而且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工业经济过去一直是颍上县的“弱项”,如今,他们立足资源优势,紧紧抓住谢桥煤矿技改升级和刘庄特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开发的机遇,着力发展培养了以煤电化为主导的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一座现代化、数字化的特大型煤矿,经过建设者辛勤的劳作已经拔地而起,一个新型的煤电化产业基地将神奇般地在颍上大地崛起。为了全面推进县级工业的发展,全县紧紧抓住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强力招商引资,使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工业、加工业、服务业项目先后进入县内和工业园区,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无穷的后劲。

    在加快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构建更加和谐、环保、优美的人居环境和打造更具辐射力、承载力的城镇新体系为目标,颍上县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启动了老城区的西拓、南扩工程和新城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完善了道路绿化、照明和供排水等系统设施,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公路“村村通”的三年规划,改造了“204”、“308”省道颍上段,拓宽修建了南湖大道、刘庄煤矿快速通道,加快了颍上船闸、阜六、合阜高速公路的建设速度。短短的时间内,一个经过逐步完善、改造的老城区已显示出新的发展活力,一个现代、生态、环保的新城区已初具规模和雏形,一个老城商业区、新城政务区、河东工业区、江州休闲区、南北旅游区的崭新格局正在形成。

    经过艰辛的磨砺,昔日“见人矮三分”的颍上,终于实现了从全国贫困县到全省发展最快“十佳县”的历史性跨越。发展的数据表明,仅2006年全县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了56.3亿元,年均增长8.9%;固定资产投资26.5亿元,年均增长35.6%;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年均增长30.8%,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中,动态经济指数从2003年的第61位提升到第5位,综合经济指数从2003年的第61位提升到第13位。2004年以来,连续两年跻身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十佳县”之列;2005年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100个县(市、区)之一。如今,颍上县又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了进入全省“十强县”的奋斗目标。

    颍上县委书记刘辉这样告诉笔者:“我们提出进入全省‘十强’县,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目的就是要把发展成果惠及到全县人民,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使颍上社会更加和谐,颍上人民更加幸福。”                                           

                                                                                   转载安徽日报1024

 

 

返回顶部